從富饒到多災多難

淮河與黃河、長江,、濟水并稱“四瀆”,。它發(fā)源于河南桐柏山,,流經(jīng)河南東部,安徽、江蘇兩省的北部,,而入長江,。全長約 1000千米,流域面積18.9萬平方千米,。兩岸土地肥沃,,物產(chǎn)豐饒,享有“走千走萬,,不如淮河兩岸”美譽,,“江淮熟,天下足”就是對淮河文明昔日榮光的詮釋,。
淮河中,、下游皖北、蘇北平原土地肥沃,,千疇沃野,。
千里淮河第一鎮(zhèn),淮源鎮(zhèn),。地處淮源谷地,,是千里淮河的發(fā)源地。
淮河兩岸,,大小湖泊星羅棋布,。這是我國著名的五大湖之一的洪澤湖。
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(fā)祥地之一,。以淮為界,,北稱“黃淮”,南稱“江淮”,,淮河文化正是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數(shù)干年融合的結(jié)果,。幾千年來,淮河流域人民在文化藝術上的豐富創(chuàng)造,,曾為祖國歷史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,。這是著名的開封龍亭。
南宋紹熙五年(1194年),,為抵御金兵,,以水代兵,,在河南陽武(今原陽縣)掘開黃河,,造成黃河奪淮,身此淮河失去入海尾閭,。在1194年至1855年的661年間,,黃河多次奪淮,將大量泥沙帶入淮河,致使淮河無數(shù)支流與湖泊淤積廢棄,,原有水系遭到嚴重破壞,,造成淮河流域“大雨大災、小雨小災,、無雨旱災”的嚴重現(xiàn)象,。
1931年淮河流域發(fā)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,涉及湖北,、安徽,、河南、江蘇等8個省區(qū),,受災人口 5000多萬人,,死亡40萬人,1.5億畝農(nóng)田泡在大水里,。人們用“洪水橫流,,沵迤平原,化為巨浸,,死亡流離之慘狀沭目驚心”來形容,。
1931年凄風苦雨連續(xù)數(shù)月,這是懷遠渦河河口調(diào)查到的1931年最高水位,。
江蘇高郵七公殿堵口水災的慘狀,。
漢口洪水淹沒江漢關。
成千上萬的災民無家可歸,。
1938年6月9日,,為抵擋日寇,蔣介石政府采取“以水代兵”,,扒開了花園口,。豫、皖,、蘇3省總計44個縣,、市被淹,河南省檔案館的記載死亡人數(shù)為89萬人,,淹沒田地1200萬畝,,造成黃泛區(qū)。豫,、皖,、蘇3省 1200萬人渝于水鄉(xiāng)達9年之久,390萬人背井離鄉(xiāng),。
1938年6月5日,,日軍狂轟濫炸古城開封。并毫無人性地聲稱:“轟炸現(xiàn)場就是鬼斧神工,與后面一墻之隔的中國軍事設施被破壞,,有英國國旗的建筑物卻完好無損,。”
黃河決口后,,洪水汪洋一片,。日軍飛機航拍照片。
水中的日軍,。
潰水橫溢豫皖蘇3省,,匯潴于洪澤、高郵等湖,,形成舉世聞名的“黃泛區(qū)”,。洪水所到之處,百姓扶老攜幼,,逃荒他鄉(xiāng),。
寂寥泛區(qū),橫尸遍野,。泛區(qū)災民背井離鄉(xiāng),,涉水逃難。
花園口扒口,,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,,形成大片的黃泛區(qū),間接導致慘絕人寰的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,,加重了淮河流域的災難,。